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十四节 草原(3)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

将每年万人左右的流放目的地从大东洲转向漠北很容易,这是政策上的调整。但燕国大多数流放人口,其实并不适合流放到漠北,因为他们可能没有在漠北的生存能力。

流放人口的生存当然也要考虑在内,不能说流放了就不管不顾了,那是早期的做法,现在人道多了。流放的目的,是震慑和惩罚,可作为政治家,还希望流放人口能够发挥作用,能起到建设作用。

燕国的流放人口,大多数是偶发的罪犯,以斗伤人命,谋杀未遂为主。谋反作乱极少,哪怕因为跟宋国的战争,导致社会动荡,犯罪率上升,依然保持了这样的特点。因为吞并的宋国江北土地上,人口压力也比江南小的多,不具备农民起义的条件。

这些偶发犯罪,城市乡村都有。城市人口,显然不适合流放去漠北。一般他们都被流放到十二都地区,由十二都的官府决定是否将他们发往印加山脉东部的平原。大多数有技能的罪犯都会被十二都留下,所以十二都地区的城市人口比例很大,商业是第一产业。

綦业是想往漠北输送可以垦荒的农民,让他们留在哪里,填补空间。因此农民起义这样的流放人口反而十分合适,只可惜本国农村起义不起来。

燕国农村,在文化上跟宋国一脉相承,也有宗族,也有村落。但在生产上明显不同,由于北方牲口价格低廉,黄河流域的大平原地区甚至都不在养殖牛马这样的大牲口,因为草原上的牲口价格更低。黄河平原就是大农业为主,使用牛耕马耕。过剩的人口,大量涌入城市,留在乡村的,则投入劳动密集型的养殖业,养的不是牛马,而是鸡鸭、猪羊这样的家禽和家畜。

Loading...

未加载完,尝试【刷新网页】or【关闭小说模式】or【关闭广告屏蔽】。

使用【Firefox浏览器】or【Chrome谷歌浏览器】打开并收藏!

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,可以切换电信、联通网络。

收藏网址:www.myhetang.com

(>人<;)